色粉分類
- 色粉(Colorant),亦稱作色料,其分類依照化學結構分為有機和無機兩大類.可參照下圖1 (塑膠著色用色粉分類).
- 若再依照對塑膠的溶解度來分類,又可分為染料(Dye)和顏料(Pigment),其呈色方式簡單描述如下:
- 染料:藉由加工過程可溶解(dissolved)在應用的塑膠材料中,藉由吸收特定光譜區段(Spectral absorption)來呈色.
- 顏料:在加工過程中不溶解於應用的材料中,藉由選擇性的吸收特定光譜區段與散射光線來呈色(廷得耳效應,Tyndall Effect).其中包含有機、無機顏料以及無機填料.另外要注意的是無機填料亦會影響到塑膠的著色,故材料內含物與色粉的搭配也是在塑膠染色時很重要的課題.
- 更進一步配色的概念可參照成色原理.

塑膠染色的思考面向
但什麼時候該選擇怎樣的色粉呢?實際操作上需考量應用在怎樣的塑膠材料及產品型態.進一步的比較與選擇,並依照下列三大面向來去判斷.色粉種類的差異及對應在各塑膠的搭配性可參考頁末的比較表.
- 塑膠材料及顏色可行性
- 選定塑料基材,或可從銓宇揚可加工之材料來參考
- 詳讀塑膠材料的技術資料表(Technical Data Sheet, TDS)
- 提供實際樣品或是指定Pantone/RAL色號
- 成型應用及模具設計
- 成型加工方式,如射出/擠出/吹瓶等不同製造工法
- 成型機噸數/模具尺寸
- 模具穴數、是否有熱澆道
- 材料與色粉之國際法規符合性
- 了解客戶所在國家
- 了解產品市場應用
- 與終端客戶進行雙向對話
依照此邏輯來去選擇適合的色粉,應可避免常見的問題.如不清楚,也歡迎填寫網頁上的表單與我們聯繫.
色粉種類及塑膠應用比較表



塑料的成色
- 色粉在塑膠的成色方式, 是由紅黃藍三原色為基礎, 再根據需要的顏色, 來去調整各組成的比例
- 如圖1的伊登色相環上: 50%黃加50%藍變成草綠色, 若比例改變(70%黃30%藍)就會變成蘋果綠
- 當應用在塑料上, 還要去考慮:
- 耐化學性
- 耐遷移性
- 材料適用性
- 熱穩定性(耐溫)
- 耐候性要求
- 其他要求(依產業別)
- 根據這些條件篩選過色粉後, 還要再回過頭來看能夠使用色粉的基礎色口,再依據這個來做顏色的比例調整, 調整出使用者需要的顏色



顏色溝通與CIE Lab座標
- 為了能夠有系統地來溝通使用者需要的顏色, 業界利用不同對比色建立了一個3D立體座標系統,就是常用CIE Lab座標(如圖2)
- L值代表明(Lightness)與暗(Darkness), 範圍為0~100.L值越大越淺.
- a值代表紅(Red)與綠(Green), a值大於0代表偏紅
- b值代表黃(Yellow)與藍(Blue), b值大於0代表偏黃
- 在這個座標系統中每一個點都有不同的座標值(L, a, b值), 每兩點之間的距離, 我們稱之為色差值 (DE),
- 明Lightness( + L ) / 暗Darkness(- L ) 差異----------△±L [DL]
- 紅Red( + a ) / 綠Green( - a ) 差異 ---------△±a [Da]
- 黃Yellow( + b ) / 藍Blue( - b ) 差異 ---------△±b [Db]
- 可藉由下列公式來計算:



- 色差值越小表示兩個顏色越接近, 業界標準通常都訂在DE≤1



數學模型所繪出之立體座標
- 若以實際數學的方式來繪畫時,每個色粉在各種塑膠都有其所相對應的色相及彩度,學理上與a、b值的關係如圖3:
- 色相(Hue): 以正紅色為0 ˚,正黃色為90˚、正綠色為180˚、正藍色為270˚.數學上可以用a、b值來去計算hue angle(H):



- 彩度(Chroma): 色彩的飽和度.數學上亦可以用a、b值來去計算:



- 將市場上商品化的色粉之立體座標畫出,並考慮其所呈現的L值,則可得到接近圖4的立體座標.
- 結合以上概念,在塑膠配色的時候可將每個色粉當作一個向量來去疊加,以達到使用者所需要的顏色.





